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上海畅昆数码科技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上海畅昆数码科技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- 《夏小正》可否作为夏代存在的证据?
- 喜欢“赋”吗?能推荐几篇以供欣赏?
《夏小正》可否作为夏代存在的证据?
《夏小正》成书于时,难以确定。但《夏小正》只描述了十个月,应为十月太阳历。
问题是,《史记》记载的夏历、殷历、周历,都是一年十二个月的历法,区别是,一年之始的正月不同,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。
《诗经七月》,只有一至十,十个数。其中,一至三,为“一之日,二之日,三之日”,五至十,为“五月,六月,七月,八月,九月,十月”。唯四,既有“四之日”又有“四月”。
译者先入为主,“一之日,二之日,三之日,四之日”,解作夏历“十一月的日子,十二月的日子,正月的日子,二月的日子”。但无法解释“四之日”与“四月”。
并且,周朝历法,为什么要用夏朝历法解释呢?
《诗经七月》,“十月纳禾稼”,“曰为改岁”。即十月一过,又是一年。
年,说文解字,谷孰也。即,谷熟为一年。十月纳禾稼,证明《诗经七月》描述的是十月太阳历。
三年丧毕,让丹朱,天下归舜。
而禹、皋陶、契、后稷、伯夷、夔、龙、垂、益、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,未有分职。於是舜乃至于文祖,谋于四岳,辟四门,明通四方耳目,命十二牧论帝德,行厚德,远佞人,则蛮夷率服。
《竹书》:“三十二年,帝命夏后总师,遂陟方岳。”
此处,“陟”是离开,向高处走的意思,“方”是“上路”,“岳”是山头,显然是指舜帝寻找新栖息地。
这里“夏后”就是夏皇后女英,而不是禹,夏后氏。尧舜禹同是夏。《夏小正》证明了这一点。
喜欢“赋”吗?能推荐几篇以供欣赏?
曹植的《洛神赋》,文辞华美,想象丰富,描写细腻,情思缠绵。
“其形也,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”,“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,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”,“体迅飞凫,飘忽若神。凌波微步,罗袜生尘”等等都让人心神向往。
配上曹植感甄姬的说法,让人对他的情思感同身受
铜雀台赋,赤壁赋,寒窑赋。吕蒙正少贫寒,被父弃,宿庙讨食,后终学有所成做相国。以自己辛酸径历鞭打了势利小人,嫌贪爱富,世态谅之丑恶!耐人寻味,这正是,穷在街道设人问,富居深山远亲。
赋在古代,介于诗和散文之间,既有诗的韵味,又有散文的豁达随意性,是不可多得的一种文体。我感觉到,现在读它们,就像读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,心旷神怡,妙不可言,不是吗?如唐代杜牧的《阿房宫赋》:“六王毕,四海一;蜀山兀,阿房出。……”简明扼要,呼之欲出。而宋朝苏轼的《前赤壁赋》:“渺沧海之一粟,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,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……”一气呵成,痛快淋漓!还有曹植的《洛神赋》,司马相如的《长门赋》,袁枚的《秋兰赋》等,或回气荡肠,或委婉动听,或直舒胸怀,无不令人过目难忘,回味无穷啊!
个人还是比较喜欢“赋”这种体裁的。尽管有人说赋佶屈聱牙,有人说赋劝百讽一,但是这些评价都不足以掩盖赋的光芒。
在此就给题主推荐几篇不太热门但是却值得切磋琢磨的赋作吧。
1.《闲情赋》陶渊明
对于被称为“白璧微瑕”的闲情赋,我个人绝对是首推的。因为只有读过了《读山海经》和《闲情赋》之后,认识的陶渊明才是完整的。
《闲情赋》全文以作者的视角铺陈,描写的是对于一个女子的歆羡之情。其中最著名的段落就是“十愿十悲”,“愿在衣而为领,承华首之余芳,……,悲乐极以哀来,终推我而辍音”这样的句子,比今天的情歌要婉转哀怨许多。
虽然说《闲情赋》的主题可能是陶渊明抒发政治抱负,但是作为一首抒情言情的小赋读来确实是别有风味。
2.《狎鸥赋》唐代黄滔
黄滔笔下的鸥鹭高洁而又自由,读过之后让人感觉骖风驷霞,神游四海之内。《狎鸥赋》虽说是与海鸥玩赏,但是实际上却是写出了一种高雅绝不和光同尘的气度和境界。
与君共勉。
——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海畅昆数码科技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上海畅昆数码科技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